7月4日上午,新闻与传播学院主题教学活动周首场讲座顺利举办。北京大学陆地教授应邀做客“传媒大讲堂”,以《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为题,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副校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万安伦主持,校长吴剑平出席。
讲座开始前,万安伦副校长为主题教学活动周讲座活动首讲致辞。他表示,主题教学周旨在推进华侨大学的教育改革,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小学期是国内外近半数知名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主题教学活动周是探索三学期制改革的一个前行试点。华侨大学在探索小学期改革的前端,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周,希望将实践性、国际性、学术性、前瞻性和特色化五个方面融会贯通,形成长学期学业成长和小学期学术引领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组织精神,推进侨校加名校发展战略,全面改变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将华侨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声誉良好的大学。
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视产业理论和周边传播理论始创者。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十项,发表周边传播、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22部(其中诗集4本);多次获中广联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一等奖等,2004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现中广联)评选为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18年获第九届莱蒙托夫国际诗歌节金奖,2019年获聘巴渝学者讲座教授。
陆地教授将此次讲座分为六个部分:涵盖周边传播的含义;周边传播的基本特征;周边传播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与传播模式;周边理论的应用与延伸;周边传播理论的活力与魅力;丝路文化与周边传播。
陆地教授认为,“万物皆有周边”,带领同学们梳理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国际外交中的困境,辨析了周边传播与其他传播概念的异同。周边传播与国内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独一无二的自身特性,即周边传播的传播主体多样性、传播渠道立体性、传播效果直接性和传播内容不可控性。在讲解过程中,他结合历史、地理、时事的现实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概念。
陆地教授结合华侨大学地理优势,将“一带一路”“海丝文化”与周边传播相联系。他指出文化周边传播在“一带一路”传播中的重要性,文化周边传播的三个层次,即:国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或者说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信息传播活动;中华民族与周边国家民族或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活动;中华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为代表的世界主要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播活动。
陆地教授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旁征博引,从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周边传播理论和实践应用进行详解,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共鸣。最后,陆地教授介绍了周边传播的理论体系,并热情鼓励同学们积极投入周边传播研究,助力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朱丹红副院长对本场精彩的学术分享进行总结。
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参加。